十二星座的月份表-星座运势查询每日更新: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人数最多的就是汉族了,占了百分之九十多,在少数民族中,哈萨克族算是人们比较熟知的一个了。他们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人口也有着百万之多。那么本期的哈萨克族文化,为你解析。
哈萨克族的族源也很复杂。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四世纪,居住在今新疆伊犁河谷和前苏联境内伊塞克湖周围地区的乌孙人,以及更早些时候就居住在这里的塞种人(白种人)和月氏人,是哈萨克族最早的先世。六世纪后半叶,游牧于阿尔泰山地区的突厥人,在天山北部的乌孙故地与乌孙人首先开始了哈萨克族最早的溶合,以后又有契丹人、蒙古人先后也加入了哈萨克民族的形成溶合之中。随着蒙古人势力的不断扩张,溶合后的早期哈萨克人的分布范围曾扩展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
十五世纪六十年代,在锡尔河下游地区游牧的早期哈萨克人从蒙古人的金帐汗国分裂出来,向东迁移到巴尔喀什湖以南的楚河流域。由于他们是为反抗和摆脱压迫与统治而迁移的,因而得名“哈萨克”,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这部分人后来又不断地与南迁的乌孜别克人和由游牧转向定居的蒙古人溶合,并建立了哈萨克汗国,正式形成了以“哈萨克”之名见称于世的新的民族共同体。
哈萨克族地理分布历史演变。哈萨克族是个跨境的民族,在我国境内的主要集中在新疆的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两个哈萨克族自治县以及乌鲁木齐市。在甘肃省的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等地也有聚居。境外的哈萨克人主要集中在前苏联的哈萨克共和国境内。哈萨克族的这种分布状况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历史上的哈萨克人游牧范围十分广阔。十六世纪前期,分布西至乌拉尔河,南到塔什干,北接伊施姆河,东达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从十八世纪中叶起,沙俄势力侵入中亚,开始蚕食中国领土,逐步吞并哈萨克草原和哈萨克人居住的其他地区,使一部分哈萨克人中断了与祖国的联系,并被迫迁移到沙漠地带。1860年到1883年,沙俄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调所谓“人随地归”,先后割占原属我国新疆地区的土地40多万平方公里,使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哈萨克族人民成了异国公民。
原来就居住在我国境内的,及划界后纷纷投归祖国的哈萨克人,主要聚居在伊犁地区和博尔塔拉一带,部分在阿尔泰山以南地区。这就是今天新疆哈萨克族聚居地形成的由来。清代,还有部分哈萨克人因军事征调和其他原因,流散在甘肃、青海等地,建国以后这部分人中约有25000多人先后回到故地阿勒泰,重建家园。
哈萨克族的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传入哈萨克族人民之中后逐步形成的,“古尔邦”一词系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牺牲”、“献身”,俗称“献身节”。那么就来了解,哈萨克族的古尔邦节怎么过。
你可能喜欢》》古尔邦节习俗及来源
古尔邦节是按照伊斯兰教历法进行的节日,它的日期在肉孜节之后70天,称为回历的新年,也叫大节。在伊斯兰教义中相传,先知易卜拉欣梦见安拉,安拉命他宰杀自己心爱的儿子,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对真主深信不疑的易卜拉欣惟命是从。
于是易卜拉欣将儿子带往麦加城米纳山谷,正当易卜拉欣准备执行时,深为他的虔诚与正直感动的安拉阻止了他,并派天使送来一只黑色绵羊代替。后世的伊斯兰教根据这个传说,规定每年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教徒要宰杀牲畜,祭祀安拉。
哈萨克族过古尔邦节,节前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每个家庭都要准备包尔沙克(油炸果子)、油饼和各种点心,富有的人家宰羊、宰牛或宰骆驼,待客或馈赠。节日清晨,男性穆斯林要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礼拜,听阿訇讲解教义和《古兰经》。
回到家后,立即洗手,宰杀牲畜。宰羊时,传统习惯不绑羊腿,据传说,宰的这只羊是上天堂乘骑的牲畜,绑了腿就没法行走,也就上不了天堂。宰后切成大块煮,熟后放在大盘子内,客人来后,主人便当着客人的面用刀子削成片,热情地请客人吃肉,并请喝一碗肉汤。
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幼都穿上节日盛装,走亲串邻,祝贺节日。哈萨克族人民在古尔邦节还要举行赛马、叼羊、姑娘追、摔跤传统娱乐活动。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谚语,这都是文化的象征,人们经过漫长的经历总结而得出来的。言语就是要告诫后人,是文化的传承。那么,具有特色的哈萨克族文化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谚语呢?同时这些言语代表的寓意又是什么呢?
不劳而获的珍宝,不如劳动得来的羊羔。
别人给的饭能饱一天,自己劳动得来的能饱一年。
力气只能摔倒一个莽汉,告智慧才能打倒一百能人。
灯光只能照亮毡房,智慧才能照亮世界。
财富的钥匙在天上,有志者才能够取上。
头脑是智慧的口袋,智慧是人的光芒。
团结是冬天的太阳,纪律是宽阔的大道。
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
只要人心齐,冰山也能燃着。
宽阔的河流平静,有教养的人谦逊。
劳动的手能够把石头变成金子,不劳动能把金子变成石头。
再长的路总有终点,再长的夜总有尽头。
不论知识藏在那里,好学的人都能找到。
责备是亲人最宝贵的礼物,奉承是灾难的来的近邻。
坚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是勇士最亲密的战友。
坚强不屈是英雄的品质,贪生怕死是懦夫的本性。
辛勤寻求智慧的人,永远不向困难低头。
猜你可能也喜欢:
浅谈达斡尔族的由来和历史
云南纳西族图腾:青蛙崇拜
丽江纳西族走婚风俗介绍
浅析哈萨克族民歌的特点与风格
哈萨克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哈萨克族也是一个地处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少数民族,哈萨克族的肉孜节更是一个颇大的节日,哈萨克族的乐器更是有着许多的种类和特色。
那么,本期民族乐器大全带你了解哈萨克族乐器。
冬不拉:
冬不拉是哈萨克民间最流行的传统乐器。冬不拉的种类繁多大豆油是松木和桦木凿成,雕刻精细,镶嵌美观冬不拉的形式,一种音箱是三角形,哈萨克以近代大诗人阿拜命名,叫“阿拜冬不拉”,一种音箱是椭圆形,以哈萨克民间阿肯江布尔命名,叫“江布尔冬不拉”。这两种冬不拉,外形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
多数是两根弦,也有三根弦,弦一般用羊肠制作,现在已用尼龙缠钢丝线替代,并增加和使用了铜质品位。现在的冬不拉,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冬不拉一般有5、7、9个琴品,有的冬不拉有13、14个琴品,还出现了调21个琴品的冬不拉。
根据冬不拉的槽面、覆手、曲首、大小、长短、所绷琴弦和缠品位数目多少以及伸缩的音域和音量的大小,有人将其定名为五种不同类型的冬不拉,即:4弦12品的最高音冬不拉称为“皮克洛”;4弦15品高音冬不拉,称为“鲁里玛”;2弦13(或14、16)品的中音冬不拉,称为“巴兹”,2弦10品低音冬不拉,称为“库拉勒巴兹”。
此外还因哈萨克族历史、地域、部落、文化心理、生活习俗差异,在民间还存在其他各种形制的冬不拉,据不完全统计其品种大约有十几种。
节特根:
节特根,琴身长1米左右,呈长方形,用整块木头雕凿而成,木盆状音室,类似汉民族的古琴和古筝式的卧式弹奏乐器,用马尾丝固定7根弦,弦下由7枚畜踝骨当琴码。节特根无松紧弦的琴轴,而是通过左右移动做为琴码的踝骨来调节音调高低。由于琴有精良的共鸣箱,备有较多的琴弦,所以弹奏起来音量大,音域宽,音色优美动听。
库布孜:
库布孜,用整块木头雕凿制成,呈弯柄勺行,琴颈短,琴腹是大勺状,全长60-70厘米,音箱腹面张开,背面下部蒙有骆驼羔皮或羊皮。上张两根或三根用马尾或牛筋、骆驼筋制成的琴弦,琴弦和弓弦用松木胶擦拭,琴劲无指板、无品位。
演奏时,两膝夹琴,一手按弦,一手用马尾弓拉奏。琴声与小提琴相仿,演奏方法较小提琴复杂。现代库布孜改进后,增加为四根琴弦,并安装有纸板和共鸣箱,拉走起来,声音细腻、深沉、典雅、柔美,富有表现力。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