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迷狂欢引发地震

中国民俗

要论今年冬天全球最热的话题,毫无疑问,是刚刚结束的2022卡塔尔世界杯。小编身边也有很多朋友,自从世界杯开赛以来,忙得不可开交,白天上班,晚上看球,再不时发个朋友圈,表达下自己激动、兴奋亦或愤怒的心情。

作为全球顶级赛事,世界杯一直以来都受到全球无数球迷的热切追捧,他们用各式各样的展现方式,甚至疯狂举动,表达着自己对世界杯、对足球这项运动的热爱,也让全世界人民感受到世界杯的魅力。

今天我们就要从这样一群激动的球迷和由他们引发的地震事件聊起。

据观察者网援引美国体育媒体ESPN巴西站、葡萄牙《新闻日报》等外媒报道,12月11日,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地球物理系报告称,在9日晚克罗地亚队迎战巴西队期间,他们发现首都萨格勒布和主要城市里耶卡的地震站都记录 了微弱的地震信号,而这些非典型地震能量活动发生的时间恰好与克罗地亚队打进关键进球扳平比分、门将第一次扑出点球,以及在巴西射失点球赢得比赛的时刻一致。

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地球物理系脸书帖文截图(部分)

其实呢,这并不是世界杯历史上第一次因为球迷兴奋的庆祝活动而引发地震。在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的法国队与克罗地亚队决赛期间, 法国城市斯特拉斯堡和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的地震台站均记录到了这种特殊的地震波形。

有趣的是,我们可以从下图左右两个波形的对比中非常明显地看出各地球迷朋友的爱憎分明。法国队的四粒进球正好对应了斯特拉斯堡当地地震记录(左侧)中的四次波形峰值,而该记录对克罗地亚的进球则毫无反应。当然,与之相反的情况则正好出现在了克罗地亚当地的地震报告(右侧)中。

克罗地亚与法国两地地震报告对比

说到这里,可能有很多网友会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仪器居然连球迷庆祝活动引发的微震也能这么精准的监测到?

地震仪,顾名思义, 记录地震的仪器,它主要用来观察和记录地面振动,以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地震仪,是我国东汉时期科学家张衡于公元132年发明的 候风 地动仪。

北京国家观象台陈列的地动仪摆件

而现代地震仪的使用历史则可以追溯到 1889年。英国人米尔恩和尤因安置在德国波茨坦的现代地震仪记录到了发生在日本的一次地震,获得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地震图。之后,地震仪有了很大的发展。

虽然地震仪有许多种,但是它们的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 惯性原理。我们可以用乘车的经历来说明。乘车时,你一定会有这样一种体验:车突然开动,人的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向后仰;车突然停止,人又会朝前倾,这是惯性在起作用。 地震仪的核心部分拾震器由仪器框架和重物摆锤组成,摆锤可以沿着固定方向自由摆动,地震波到达时,仪器框架随地面震动而运动,摆锤则因惯性作用保持相对不动,因此拾震器可以把地面震动反映出来。

近年来,科学家不断引入先进技术来提高地震仪的观测水平,采用 电子反馈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形成了宽频带、大动态、高精度的数字化地震仪。这种地震仪,无需传感器自己振动,而是用试图阻止这种振动所必须提供的电流来作为地震仪的输出,避免传感器自振周期的限制; 同时根据地面运动的大小来调整自己的放大倍数;此外,其比较高的精度也使地震记录包含了更丰富的地震震源和地球介质的信息。

这种地震仪可记录小到1级以下的微震、大到8级以上的巨震,而且还可以给出完整的地震波形,成为目前地震学家研究地震波、地球内部结构和地震本身最有力的工具。

根据中国地震局印发的 《中国测震站网规划(2020-2030年)》,目前我国测震站网共有地动速度观测站1107个,分为国家站和区域站。其中,国家站主要用于国内中强震和全球大震的有效观测和准确测定。现有国家站166个,主要采用甚宽频带观测设备(120秒~40赫兹)。除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其他地区平均间距 100~250千米,以保证获取中强地震的长周期地震记录。区域站主要用于区域中小地震即地方震的监测。现有区域站941个,主要采用宽频带观测设备(60秒~40赫兹)和短周期观测设备(1秒~40赫兹)。台站分布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内蒙古、西藏、青海、新疆的部分地区外,其他地区平均间距50~100千米。

依托测震台网,我国首都圈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级左右,省会城市地区达到1.5 级左右,东部大部分区域达到2.0级左右,西部大部分区域达到2.5 级左右,内蒙古、西藏、青海和新疆部分无人地区在3.5级左右,近海海域在4.0级左右。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因为有了密集的地震观测网络和先进的数字化地震仪,任何风吹草动都是逃不过我们地震观测工作人员法眼的。虽然今年的世界杯已经在梅西称王、阿根廷狂欢的感动中落下帷幕,但是梅西的经历告诉我们,有梦就有可能,所以我们依然要满怀信心的祝福中国足球,希望四年后的世界杯能够看到中国队的身影,希望到那时咱们中国球迷也能用一场地震来狂欢中国足球的胜利!

评论留言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