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星座的月份表-星座运势查询每日更新:
华夏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么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依旧有着很多传统的东西传承至今。让人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这些传统文化究竟是怎么传承下来的呢?
那么,本期民族文化解析民俗传播的途径。
人内传播:“人内传播就是以人的心理为媒介的传播。可以说,几乎所有民俗事项的传播都会涉及心理传播,比如民俗中的禁忌、崇拜、征兆、咒符、术数、吉祥物等,这些民俗实例都体现出强烈的好恶,并在此基础上饱含着强烈的期望。”
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a传给b,b传给c,c传给d,一个一个或一代一代地往下传。由于传播范畴的局限性,因此,它只适应于小生产和小手工作坊的工作需要,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就是群体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如果说,从民俗文化圈内部的角度去看,移民的民俗文化传承,仅仅是一种对旧有的民俗文化的承袭的话,那么,他们在异地生长、开花、结果,则显然是一种民俗文化在更大的区域上的传播。
移民在迁入新居住地之后,往往总是或多或少地接受当地土着民俗文化或与当地土着民俗文化发生碰撞而使传统意义上的固有的民俗文化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异化或移位,从而形成一种更具适应能力和生命力机制的新的民俗文化。
组织传播:组织转播就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在民俗文化圈中,相互传播模式的传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原因是,人们对于民俗文化义项的传播,在很多时候是在一种具体的仪式义项进行过程中,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完成相互之间的传播的。
比如舞龙灯这种由村社出面组织和施行的民俗文化义项,所有的义项,不仅是在共同的协作下由村人一起完成,而且,所有的仪式和应该传承的内容,也都在这参与的过程中,在相互之间的不断协调和修正过程中,得到传播和保存。对于个体来说,参与是“演示”民俗文化的唯一途径,而“演示”民俗文化仪式又是传播保存民俗文化的唯一途径。
共同参与和相互传播,成了一个水乳交融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不可分离不可或缺。这种相互传播的模式,在需要族群共同参加的各种民俗文化义项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族群的个体,就在长期的耳濡目染、长期的接触和参与过程中,逐渐地成为一个合格的成员,并且将自己的民俗文化一直传承下去。
【结束语】这几种方式也算是常见的传播方式,其中以组织的传播最为快捷,并且是传播得最为广泛。
泱泱华夏五千年,不知形成了多少传统习俗和民俗节日,又不知有多少在历史的流变之中逐渐衰败,而在数千年漫长光阴中不断发展演变,如今依然为人们所纪念、庆祝的那些节日,本身就刻满了时光的痕迹,令人肃然起敬。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是传统“寒衣节”,在冬天到来之前,群众选择向祖先“烧(捎)包袱”的方式来表达对先人的缅怀纪念之情,是中华民族“祖先崇拜”文化的一个表现。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他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时,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
南京民谚曰:“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有说法认为,“寒衣节”即由此而来。人们在加衣避寒的同时,还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农历十月初一,民间认为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农历十月初一,有的地方还有祭牛王的习俗。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春秋秦国。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树,梓树忽然化为一头牛。秦文公令人追杀。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没有上来。人们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壮、威风凛凛的公牛。这样的公牛,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驱疫辟邪、保护牛类的功能。
“寒衣节”的实质是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感恩,“烧纸钱”的习俗是深层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中国人表达感恩的重要方式,应当得到尊重。但鉴于环境污染问题,可加以引导,如可以考虑在社区组织集体祭祀活动,以汉族民间表演、上香行礼等方式来慢慢引导传统改变,“移风易俗不宜靠强硬取缔实现”。
摩尼教是古代历史中的一个世界性宗教,在其所传播之处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摩尼教曾经流行于中国的广阔地区。在唐代中国,也曾广为传播,并影响到唐以后的多次农民运动。在摩尼教文化中,它在中国是如何被广为传播的呢?
中国历史上的摩尼教即明教,也叫牟尼教、明尊教、是波斯人摩尼在公元3世纪所创立,当时大约相当于中国的魏晋时期。唐代摩尼教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发展起来。摩尼教教义的核心,是说在世界的一开始,就有光明和黑暗两个王国并存着,光明占据北、东、西三方,黑暗占据南方。在光明王国里,光明、善美、和平、秩序、洁净,摩尼教经典《下部赞》“叹明界文”说:
光明普遍皆清净,常乐寂灭无动诅;
彼受欢乐无烦恼,若言有苦无是处。
常受快乐光明中,若言有病无是处。
如有得住彼国者,究竟普会无忧愁。
处所庄严皆清净,诸恶不净彼元无;
快乐充遍常宽泰,言有相陵无是处。
光明王国的统治者,波斯称为察宛(意为永恒),东土称为明父、大明尊。黑暗王国到处充满烟火、闷气、飓风、污泥、毒水,由黑暗魔王统治,住着五类魔,整天沉溺在情欲和争吵之中。光明和黑暗数次大战,黑暗魔王使恶魔生下了人类的祖先。因为人类是黑暗之魔的子孙,大明尊便派遣光明使者,用光明分子来拯救人类的灵魂。
到了宋代,摩尼教被意译为“明教”,教义被简明地归纳为“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八个字。教众中有农民、秀才、吏员、兵卒、绿林好汉、江洋大盗、武林俊彦等。教徒白衣乌帽,秘密结社,共同尊奉明使为教内尊神。当时因为处于秘密状态,教名也有了多种别称,除浙江称摩尼教、福建称明教外,据陆游《渭南文集》卷五《条对状》,淮南称二桧子,江东称四果,江西称金刚禅,福建又称揭谛斋等。
明教在宋元时期进一步和中国本上文化结合起来,成为下层人民和江湖对抗朝廷的秘密斗争形式,由于明教长期受到朝廷压抑,行事极为诡秘,有时也为江湖“白道”所误解,比一般的江湖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此反抗朝廷也更坚决,在历史上几次掀起大的波澜。
第一次是北宋末年,方腊利用摩尼教组织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起义,震动东南半壁河山。第二次是南宋以后,明教和白莲教相联结,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元末农民大起义中的红巾军,多白莲教徒,首领韩林儿又称“小明王”,这个“明”又与明教有关。
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当时也是白莲教和明教中人。只是他取得大权以后,因为深知秘密教派的厉害,逐渐与两教不大和睦。等到他当上皇帝,便采纳李善长的建议,下诏严禁白莲社、明尊教,并把取缔“左道邪术”写进《明律》十一《礼律》,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其后,白莲教以各种支派的形式变换名目继续得到发展,明教却逐渐衰落了。在武侠小说中,由于金庸的武侠名著《倚天屠龙记》写到明教,使明教蜚声一时,成为侠的文化形式中秘密教派的一个典型。
你可能会喜欢:
解读婆罗门教与印度教的关系
琐罗亚斯德教又称为什么教?
东巴教最重要的祭祀仪式:祈寿
探究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谁
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道教文化的思想得到大部分人民的认可,道教的宗旨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并且影响着中国的民俗和传统文化。道教的文化和中国的民俗也是息息相关,下面由小编带大家了解道教文化与中国民俗之间的关联,一起来看看吧。
一、道教文化对民间节日的影响
由于古代人们对于一些奇怪自然现象的不理解造成其对自然的敬畏,同时又依赖于自然的给予,于是古代人们就认为这是神灵在主宰的世界,对其产生崇拜之情。杜撰出很多神仙式的人物并产生了很多民间节日。这些节日及其相关的风俗习惯与道教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是源于道教的传说,甚至纯粹是道教节日。下面列举几个例子,从中不难发现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
春节:古代人们过一个年,现在我们过两个年。即阳历年和阴历年。为了区别开来.我们现在把阳历年叫“新年”或“元旦”,把阴历年叫“春节”。其实,按人们的传统习惯,尤其是在农村,重视的仍然是阴历年。所以.“春节”成为我国最盛大的节日。在春节期间,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有很多源于道教的思想学说。
元宵节:元宵节这天要吃元宵,点龙灯。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上元节是道教的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清明节:清明节也是道教的重要节日。道教奉行的教义之中,就包括祭祖宗、礼神明的内容。道祖老子认为,人们依道而行,就会有“子孙以祭祀不辍”的福报。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曾有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而每逢清明节,道教都要举办祭幽度亡的法会,以满足信众追思、感恩亲人的愿望。
重阳节:每年的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自古至今.重阳节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都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唐代诗人王维曾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至今日,重阳节依旧是在外的游子倍加思念亲人的日子。而重阳节的由来也源于道教故事。据《续齐谐记》所载,汝南桓景随道士费长房游学数年。长房谓桓景:“九月九日家有灾难,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祸乃可消。”桓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暴死,后重阳登高沿袭成俗。这就是登高饮酒的来历,其中明显有道教的影子。
许地山认为:“从我国人日常生活的习惯和宗教的信仰看来,道的成分比儒的多,我们简直可以说支配中国一般人的理想与生活的乃是道教的思想。”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影响深远,其中的多种民俗均来自于道教祭祀活动,并且其中充满了玄学的理念。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