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斜照进餐厅的落地窗,晚风徐徐吹起迷离的窗纱。几声吉他的拨弦声轻轻响起,小伙子深沉唱到:我的情不移,我的爱不变,月亮代表我的心......餐桌后的教授低头看着书,歌声停下来后,他翻了一页,评价道:唱得不错。小伙子听罢,收起吉他,坐到桌边叹气:明天我约了那个女孩在这间餐厅吃晚饭,可惜,如今不是学两个和弦唱一首老歌就能展现内涵的时代了,您说我这么准备行吗?教授合上书,抬眼看着小伙子,微微点了点头:用月亮代表你的心,不错。
真的不错吗?您是不是不耐烦了,跟这糊弄我呢?
用月亮代表你的心,确实是个好主意。 教授把书放下,站起来走进斜照的月光里:为了证明我没糊弄你,我可以从45亿年前开始讲起......
大约在距今45亿年前,年轻的太阳系还在躁动之中,刚刚诞生的地球也犹如一个闹腾的婴儿,向宇宙发出持续不断的哭嚎,这哭嚎声是由密集的天体撞击来演绎的,如雨般的陨石呼啸而下,冲入地表,将动能兑现成融化岩石的高温,而这些天体带来的水分又形成了原始大气,将这股高温封锁贮藏,很快,大地融化了,变成了一望无际的岩浆海,后世被我们认为坚实无比的大地在当时却犹如一锅沸粥,咕噜噜地冒着火苗跳跃的泡泡,彼时的地球,正处于地质年代的最早阶段冥古宙,与之相比,地狱都像是个度假疗养的好地方。
在无数陨石日复一日的撞击中,一颗犹如火星般大小的巨型天体被引力拉拽,与年轻的地球越来越近...最终,创世的对撞轰然发生了,无数炙热的大地碎片飞洒进幽冷的太空,地球的四周形成了土星般的光环,没过多久,这些大地的碎片就被引力重新捏合,一颗新的天体诞生了,它的直径大约是地球1/4,质量更是只有区区1/81,但在之后的45亿年中,也正是这颗天体,将长久的与地球相伴,见证乃至缔造这颗星球上的种种奇迹,并被后来一个叫智人的物种称呼为月亮。
如果漂浮在40多亿年前地球的岩浆海上,人们抬头将看到恐怖的一幕,一颗看起来比今天大百余倍的巨型月亮正悬于空中,散发出妖异的窒息感,这是因为,在月球刚刚诞生之初,它距离地球只有区区2万公里,近得会让人产生捡起一块石头都能扔上去的错觉,这就是地月系统早期的状态,紧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好在,之后的漫长岁月中,天体撞击的频率下降了,而地球也经多种方式积累到了足够的水分,这些水分渐渐汇聚,并停滞在地表的低洼处,原始海洋就此出现。
令人意外的是,海洋出现造成的一个间接后果,竟然是把月球慢慢推远,这是因为,月球围绕地球公转时,地球上的海洋也会被其巨大质量带来的引力而拉扯,地月连线附近的海洋会高一截,在海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地球上其他地方的海洋就会低一截,人凑近了看,就会觉得大海发生了涨落,这便是潮汐。
然而,地球自转的速度远远大于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速度,那一大股被月球引力拉起来的海水会被地球自转加速,相对于质量只有自身1/81的月球来说,地球上海洋的质量是不容忽视的,它同样可以对月球产生牵引,产生把月亮往前拽,并且越拽越快的效果,这便是潮汐加速效应。
在两个天体之间引力一定,而月球公转速度变快的情况下,月球的公转半径就会变得更大,所以,某种程度而言,月球是被大海隔空抹出去的,今天,学者们用精密仪器测量后发现,月球正以每年3.8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板块运动和气候变化给潮汐带来的影响,这种加速效应在地球历史中并不均匀。
事情还有另外一面,被月球拉起的海水虽然会被地球自转的加速,但相对来说,隆起的海水也会被月球拖后腿,使得其跟不上地球自转的速度,就这样,海洋在底部与地球摩擦,给地球的自转带来刹车效应,在数十亿年的积累下,地球的自转速度已经被减慢很多,这并不是凭空的臆想,人们已经找到了一些证据。
地球自转变慢的证据,就是微小的细菌。
蓝细菌是地球早期历史中常见的生物,早在这世界的动植物出现以前,它们就广泛繁盛于这个星球的海洋之中,这些蓝细菌不仅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深刻地改变了地球大气,它们的身体也和海洋中的碳酸盐物质及一些细小颗粒相聚合,层层叠叠沉甸下来,成为了这个星球的岩石日志,今天的地质学家们称其为叠层石。
地球的岩石日志
之所以叫叠层石,是因为这些细菌铺在海洋各处和礁石上,白天在光合作用下,会沉淀出亮纹层,而在夜晚泥沙微粒的配合下,会生成暗纹层,除此之外,夏季这些细菌发育迅速,冬季生长减缓,这周期性的一快一慢,又会生成年纹层,这些纹路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叠加,将时间的流逝速度忠诚地记录于岩石之上,于是,叠层石就诞生了,通过分析这些天然日志,我们现在知道,地球的自转速度是如何被月亮徐徐减慢的,比如,15亿年前的地球,曾经一天只有15个小时左右,一年有500多天,包含14个月,在地球46亿年的历史中,一天的时间已经从最初的不到6个小时,被拉长到了今天的24小时,如果没有月亮让地球的自转减慢,这里更有可能成为一个狂风吹袭不停的凄凉之地。
宇宙苍穹中,浩瀚天体数十亿年来的运转方式,竟然体现在肉眼都难以察觉的微小细菌上,不得不说,大自然就是喜欢用这种极端尺度的对比来塑造浪漫。
月亮带来了潮汐,而潮汐又促进了生命的演化,每次落潮之后,原来被海水覆盖的地方都会留下一片浅滩,在海洋生命还在尝试登上陆地之际,这种环境无疑是一个良好的过渡,事实上,今天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叫ANR的基因,可以帮助植物适应陆生环境,而这个基因很可能在约5亿年前帮助过植物登陆扩散,之后地球历史中的草木参天和百兽奔腾,在间接上,都是月亮通过潮汐给予的馈赠。
除了为生命登陆提供了助力之外,月亮还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另外一个礼物,那就是四季。
在月球长久地围着地球转动时,其自身质量的引力将地球的地轴始终稳定在23.5度左右,这让太阳的直射点得以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往复,春夏秋冬的齿轮就这样咬合在一起,于时光中吱呀呀地转动了起来,如果没有月亮,地球就可能像火星那样,自转轴在10到60度之间来回摇摆,星球表面的大部分地区都将轮番承受炙热和极寒的考验,生命的存在和延续,将是一个打上问号的故事。
造物主的怀表轻轻作响,永恒的群山流动了起来,在数亿年的时光中,地球时而在极寒中赤道冰封,时而在酷暑里两极绿化,大陆聚合又分离,将各自承载的物种送上不同的命运轨迹,海洋则在繁盛和死寂之间轮回交替,面无表情地用存续和灭绝不停地洗牌。
当时光的流逝速度被调回正常时,我们已经到了显生宙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如果用社会发展水平来描述的话,那么,时间已经到了新石器时代。
所谓的新石器时代,就是虽然人们依然以石头作为制作工具的常见材料,但相对于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不少地区已经开始了农业种植,过去百万年间那种居无定所的游荡生活已经慢慢衰落,找一个地方安顿下来好好过日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定居生活的一个好处在于人际关系更加稳定,人们得以能长期地观察彼此,并对一些现象做出解释和演绎,比如生育这件事。
有性,不一定就造成生育,而有生育,则一定意味着曾经有性,这两件事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严格对应的必然,而且相隔时间还有好几个月,在科学不昌明的古代,其因果关系让人难以琢磨,所以在原始社会的先民看来,生育是一件充满玄妙色彩的事情,同时,这件事的意义又格外重大,关乎着群体的发展存续,因此,世界各地都产生了对生殖的崇拜,任何能和生殖联系在一起的自然现象,都会让先民浮想联翩。
月亮作为天空中最醒目的天体之一,自然少不了被人们议论联想,月相盈亏的一个轮回,在时间上,正好与女性生理期相契合,正所谓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经,这事大概率是个巧合,但先民认为不可能这么巧,不仅月经与生育有直接关系,天空中那轮月亮缓缓凸起又慢慢瘦回的样子,又看起来像孕妇的肚子,因此,月亮和生育之间的关系,就被先民强行建立了起来。
生殖崇拜作为一个史前文化常见的母题,往往被集中讨论,诸多与生殖相关的元素会被讲进一个故事里,在华夏民族的神话中,与月亮关系密切的一种动物,就是蟾蜍。
在今天,蟾蜍一般被认为是一种相貌丑陋且有毒的讨厌东西,当某个男性对条件明显好于自己的女性心生爱慕时,人们就会用癞蛤蟆来讽刺他,事实上,在渺远的上古时期,蟾蜍是一种被人们顶礼膜拜的动物,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蟾蜍有着令人惊叹的生育能力,雌性在繁殖时,一次可以产下成千上万枚卵,这在生育格外艰难危险的古人看来,无疑于神迹,因此,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人们绘制上各种各样的蟾蜍纹饰,表达着对它们生殖能力的羡慕。
冥器上的生殖崇拜
蟾蜍还有另外一个生活习性,就是喜欢在夜晚活动,在照明条件恶劣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常常在月光的照耀下才能看到它们,在善于牵强附会的先民看来,他们的生殖偶像总是和月亮一起出现,这必然意味着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山东沿海地区,月亮和蟾蜍甚至作为过氏族的联合图腾。
随着时间推移,月亮和蟾蜍的关系越来越近,以至于它们的关系成为华夏人尽皆知的神话传说,汉代古籍《灵宪》曾经记载,嫦娥偷吃了丈夫从西王母那请来的不死药,然后,做了一次占卜,占卜者告诉嫦娥不要惊慌,她会后代昌盛的,于是,嫦娥奔向了月亮,化作了蟾蜍。
就这样,月亮与史前时代的生殖偶像在神话中合而为一,被包括《淮南子》在内的诸多古籍反复强调,成为了民族的记忆,从此,月亮不仅在美术和文学作品中与蟾蜍进一步绑定,还有了子孙丰沛的深意,比如,照月得子就成为了后世中秋节的民俗之一,在旧时江南地区,还有走月亮的习惯,年轻女性们在月明之夜外出玩耍,让自己尽可能地沐浴在月光之下,以求能够顺遂地怀上孩子。
除了子孙丰沛的祝福之外,月亮还承载着另外一层深意,那就是不朽,先秦时代,屈原就发出过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这里的夜光指的就是月亮,古人在观察月相盈亏变化之际,发现月亮总是由亏到满,又从满到亏,就这样恒久地轮回,仿佛一次次地起死回生,当战国时代的大诗人仰望夜空发出这样的天问时,不会有人站出来告诉屈原这一切都是地球和月球相对位置造成的结果,并不是蟾蜍咬的,也不会告诉他月球的公转轨道和地球的黄道平面有大概5度左右的夹角,所以就算月球飘进地球的阴影里发生月食也没啥大不了的,不会导致天下大乱,对于彼时还犹如少年般的华夏文明来说,月相轮回体现出的不朽能让诗人发出伟大的感怀,就足够了。
然而,无论是诗歌还是神话,都不是客观实证的产物,随着时间推移,很容易在口口相传中发生讹变,比如闻一多先生经考据后认为,当月亮和蟾蜍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时,蟾蜍渐渐被说成了蟾兔,得益于一些口齿不清的好事者,自汉代中期开始,月亮上凭空出现一只兔子,而且这只兔子还和蟾蜍一起被分配了工作,那就是给西王母制作长生不死药,蟾蜍这种动物,每年都会在冬眠之后从泥巴里爬出来,看起来犹如死而复生,它捣出来的不死药,人们信得过。
在修仙之风大盛的两汉,蟾蜍和兔子作为月亮的化身,总是和不朽联系在一起,它们的形象经常被追求长生不死的汉代贵族装饰于墓中,徒劳地表达着对死亡的抗争。
在追求不朽的修仙风尚中,统治阶级的喜好也开始左右人们对月亮的认识,比如,汉武帝不仅修建了桂宫,还在上林苑中种上了桂树,之后还在方士的建议下兴盖桂馆以迎接神仙,而桂馆之后干脆就成为了道观这一宗教场所的泛称,因此,在汉代的修仙叙事中,月亮上除了蟾蜍和兔子,又出现了桂树,作为月亮的符号,桂树也在历史中表现出了不朽的特质,唐代志怪小说《酉阳杂俎》里有这么一段情节,一位名叫吴刚的仙人,因为犯了错误,被罚去月亮上砍桂树,那桂树高五百丈,每砍一斧子,树干上的伤口都会瞬间愈合,就这样,在寂寞清冷的月亮上,一个男人用斧子与一棵不朽的桂树进行着永不终结的缠斗,这种凄凉,就连推石头的西西佛斯看了都会心生同情,但月亮象征的不朽,也正是在这一层层的神话叠加之下尽数体现了。
月中有桂树和蟾蜍
及至隋唐两宋,上古洪荒的巫风渐渐远去,华夏文明趋于精致典雅,蟾蜍这种史前生殖崇拜的偶像,因为形象不雅,渐渐不再作为月亮叙事的重点,人们把子孙丰沛长生不朽的希望寄托在了玉兔上,嫦娥也更多地以曼妙女子的形象出现于诗词歌赋中,月亮就这样伴随着神州大地走向浪漫世俗。
早在先秦时代,因为月相变化的规律更易于观察,所以早早地就成为了历法的基础,一年中,人们按照月亮的教诲耕种劳作,秋分之际就会喜迎收获,每年这个时候,昼夜等长,阴阳和合,大家把好吃的瓜果粮食集中在一起,再奢侈地宰杀几头牲畜,然后于月下相聚狂欢,既向月亮表达了谢意,也增进了亲友的情谊,同时,君王还会虔诚地举行夕月,即拜月祭典,就这样,月亮又承载起丰饶、团聚和神圣的意味。
然而,这种在秋分祭月的习俗时常会遇到尴尬,因为二十四节气是以地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来划分的,而月相的变化是由月球和地球的相对位置决定的,是两套各自独立的规律,人们在秋分祭月时,如果月相有亏,那就大煞风景了,所以,约从唐代开始,民间百姓就把祭月的日期定在阴历八月十五,阴历是按照月亮的运行规律制定的历法,一次盈亏轮回是一个月,而八月十五号正好是一个月相轮回的正中,每逢此时,人们不仅能享受到秋收的美食,天上还挂着一轮圆圆的月亮,如此一来,大家就能尽情地为其附会上团圆美满的寓意,后来,这一切就成为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民意基础。
中秋节的诞生,也标志着月亮从此淡出神秘玄妙,进入到民间世俗的叙事之中,大批的咏月诗词出现在唐宋之际,它们承载着华夏艺术家们的无尽感怀,将月光凝聚为永恒的民族记忆。
人们用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表达月亮的奔放豪迈,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写月亮的静谧清冷,用昨日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彰显月亮的苍茫辽远,用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寄托月亮的婉约情思。
在所有关于月亮的诗词中,最著名的可能要数那首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的《春江花月夜》,作为张若虚仅存的两部作品之一,此诗被闻一多先生盛赞为孤篇横绝,是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辞藻已臻至美对于这首诗来说只是个次要的优点,真正让其孤篇压全唐的,是它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哲思,鸿雁在寂寥的天空中飞不出月光,鱼儿跃出水面留下闪烁的涟漪,人生一代代无穷无尽,月下的江河亦望似永恒,诗人对苍生、宇宙和时空的感怀,与月光融为一体,在之后一千多年的岁月中,照耀着华夏大地,这使得我们这个民族在面对宇宙的宏大深邃时,也依然持有浪漫华美的诗意。
两宋之后,蒙古铁骑踏遍山川,大明旗帜迎风吹卷,八旗虎狼从龙入关,辛亥烈火点亮共和,千载光阴,机锋交错,月光如恒,普照依然,华夏民族历经了跌宕沉沦,在进入21世纪之际,终于,又以前所未有的精神面貌,重新抬头,望向了夜空中那轮遥远的明月。
华夏民族要在赛先生的引荐下,与嫦娥,这位古早神话中的月亮女神相会了。
在清代的曲艺故事中,嫦娥曾邀请杨贵妃的梦魂到广寒宫听曲,当这位唐玄宗的爱妃在迷离之中睁开双眼时,看到漫天的星辰低垂可摘,但仲夏之际,却又寒冷难耐,此时,嫦娥的侍女告诉贵妃,这里便是人间传说中的广寒宫。
广寒宫到底有多冷呢?最冷时大概零下180摄氏度,这个温度是玉兔告诉我们的。
2013年12月2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出震天动地的怒吼飞向天际,它此行所携带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和玉兔月球车肩负着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登陆月球勘测,顺便让神话成真。
在整体框架中,中国科学家制定的月球计划分为三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无人月球探测,第二个阶段是载人登月,第三个阶段是建立月球基地,科学家们虽然雄心万丈,但同样怀有谦逊谨慎,为了一步一个脚印地将这恢宏的计划实现,他们又将每个阶段做了细分。
在无人探月这个阶段,具体操作又划分为了绕、落、回三个步骤,所谓的绕,就是发射探测器,绕月观察,所谓的落,就是将探测器发射到月球上,进行勘测研究,而所谓的回,就是让探测器在月球上取样,并将其送回地球。
嫦娥三号肩负的使命,就是其中的落,在整个无人探月阶段中,可谓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步,这一步如果成功了,华夏民族就算真正摸到月球的边了。
2013年12月14日,幽冷的太空中,月球依然如40多亿年来那般保持着冷肃死寂,这个天体表面的每一寸,都是或深或浅的灰度,茫然四顾,只有黑与白的铺陈,此时,距离月球表面15公里的太空中,一颗金粒正由南向北徐徐飞临,可惜,月球上没有空气,自然也就没有声音,但如果配乐的话,适合这一幕的应该是空灵悠远的钢琴曲。
这颗金色颗粒高度超过3米,质量超过1吨,正是嫦娥三号探测器,这一刻,它的速度达到每小时6480公里,近乎是步枪子弹速度的三倍,它的目标是月亮上一处名叫虹湾的地方,那里并不是真正的海湾,而仅仅是月球正面看起来颜色更深的区域。
图源:新浪
17世纪,意大利有一位天文学家,名叫里乔利,他热衷于给月球上的地理结构赋予名字,在他的意志下,月球上出现了虹湾、静海、雨海、风暴洋等,也出现开普勒环形山、凯撒环形山、柏拉图环形山......在之后的数百年中,这些名字渐渐成为了国际惯例,被认可并继承,就这样一直到了今天,因此,当中国人仰望月球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个个西方世界的伟大名字,然而,华夏民族不能满足于此,我们的神话和伟人也要像月光一样,普照全球。
2013年12月14日20点59分51秒,嫦娥三号调整姿态,制动减速,在无远弗届的引力作用下,它开始向月球渐渐靠近,接下来10分钟的时间里,嫦娥三号要完全归于静止。
测距仪不断地向月表发出激光和微波,测算着自身距月面的高度,它沿着一道陡峭的曲线,渐渐地拧转身姿,让自己徐徐垂直于地面,庄严而笃定地朝着那几代中国航天人梦寐以求的着陆而去。
在嫦娥三号高度不断下降的过程中,远在地面监控中心的人们,说不定会回想起很多年前的一次寒酸与不甘,那一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他带给中国的礼物中,就包含有美国宇航员从月球表面上取回的岩石样本,那区区1克左右的样本满怀着美利坚合众国的骄傲,被总统先生得意洋洋地交付到了中国学者手里。
如今想来,当年的那1克,实在是太重了,它不仅标致着中美两国在技术上的巨大鸿沟,也象征着一个航天巨人对年轻后进者居高临下的俯视,中国人决定用钻研和勤勉来回应这种俯视,这1克样本被一个年轻学者视作珍宝,他拿出其中的0.5克仔细研究,然后先后发表了14篇学术论文,将这块标本的年龄、结构、成分全都搞的清清楚楚,事后,就连美国方面也对此感到惊讶佩服,这个年轻学者的名字叫欧阳自远,他后来还有另一个头衔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
辉煌的光芒中,金灿灿的嫦娥三号距月表越来越近,其下部的三个撞击坑在摄像头中清晰可见,那越来越近的地面说不定会让监控中心的人们又想起2007年11月5日那天的一幕,欧阳自远先生和两弹元勋孙家栋先生在监控中心相拥大哭,他们等这一刻已经太久了,那天,作为探月先锋的嫦娥一号在38万公里的太空遨游后,用一连串纤毫不差的操作制动减速,并万分惊险地被月球引力捕获,开始成功地绕月飞行,这个让美国和苏联都载过大跟头的技术难关,被中国航天人有惊无险地蹚了过去,紧接着,嫦娥一号就传回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高清月球照片,屏幕前,热泪满面的中国学者们颤抖着鼓起掌来,他们终于能够分析中国人自己采集的一手数据了,当年,那个被俯视的航天后进者骄傲地抬起了胸膛。
嫦娥一号拍摄的月球全图
摄像头中,月表越来越近,嫦娥三号自带系统正冷静地判断着地面结构,它悬浮在半空,时不时地做着水平方向移动,以确保自己降落的地方没有陡坡和岩石,在探测器审慎的思量和判断中,监控中心的人们还不知道,几年后的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三号的妹妹嫦娥四号也将成功地降落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在那里的研究和取样,将有助于揭晓月球神秘的过往,同时,其极端而纯净的观测条件,也将让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更进一步,中国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国家,进入了人类从没触及过的未知领域,当年,那个只能抬头仰望的年轻后进者,已经能够坦然地平视曾经的巨人。
3米...2米...1米...当嫦娥三号探月器在无声的世界中轰然落地时,监控中心的中国航天人们肯定不会知道,在他们一代代的薪火相传之下,嫦娥五号也将在更之后的2020年12月1日再一次成功着陆于月球,并在后续的一系列工作中,将采集到的月球样本送回它出发的地方,当年,那个只能用0.5克样本做研究的年轻学者,已经成为了一位白发老人,他将亲手拿起并端详中国人自己采集到的1731克月球样本,陷入无限的感怀和追忆。
尘埃落定后,嫦娥三号着陆器舱盖徐徐打开,玉兔号月球车在轨道的辅助下驶向了月球表面,并留下了114.8米的车痕,当这只携带着五星红旗的兔子环顾这无尽的荒凉和星空时,监控中心的人们说不定还会想起那来自上古的传说,想起那数千年前孤身奔月的不朽女神,嫦娥在月亮上静静地感悟着时间的流逝,仿佛她很早就知道,曾经在地面仰望了她千年的人们终有一天将登门拜访。
2015年6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正式公布,将嫦娥三号着陆点四周边长80米的正方形区域命名为广寒宫,从此,这个过去仅仅存在于神话中的名字终于在物理世界有了真切的存在,曾经只能仰望嫦娥的凡人们,用不懈的探索和拼搏精神,亲手为月亮女神缔造了宫殿。
从嫦娥一号升空,到嫦娥五号顺利返回,中国无人探月工程顺利收官,华夏民族终于在月光普照的无尽征程里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每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之际,我们都会毫不怀疑地坚信,在未来,月亮的故事还将被继续讲述下去,毕竟,华夏民族曾经失去过大海,我们不能再失去月亮与星辰。
所以,回顾上述的一切,月亮意味着什么呢?它是慷慨的,是克制的,是丰沛的,是不朽的,是团圆的,是哲思的,是神圣又兼顾世俗的,是婉约又彰显奔放的,它朦胧地唤起诗人的情思,又苍凉地赐予武将以坚毅,最重要的是,它是那群星中永远的召唤,感召着人们用理性和知识去追求遥远的美好,即使那美好曾经仅仅存在于古老的神话中,即使那是夜空中曾经可望不可及的女神。教授终于说完了,月光映照下,餐厅落地窗的纱帘被轻轻吹起,小伙子愣在原地,一时半会没回过神来,他小声地问:...所以呢?所以啊... 教授拉过来一把椅子坐下,拿起吉他,映着月光弹出几个温暖的和弦,看着小伙子,笑说:要用月亮代表你的心。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