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家后人
目录:
蒋家后人
蒋家后人
1、深秋惠风和畅,风光骀荡,暖融融的天,也仿佛要把人薰醉了。此时最适于三五友人结伴出游。于是我和局、馆同仁欣然南下,访绍兴古城、山阴故迹,再至奉化溪口。溪口除久负盛名的雪窦山,还有好些胜迹令我怀想不已。溪口历来是浙东著名胜地,来到溪口镇,见有一条三里老街,又名武岭路,浓缩了溪口清末民初的历史遗存,乃是古镇风貌的象征景观。由青石铺成的三里长街沿剡溪而筑,周围山峦起伏,树木葱绿。剡溪由西向东流淌。两岸石砌,溪水清澈,平缓闪亮。大街宽阔整齐,街道整洁、树木繁茂、山明水秀、天地开阔、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真有“桃花源”的风味。向前不远就是武山即武岭,武岭是横亘在古镇东端的一座山岭,是古镇的一道屏障。古镇的门户叫武岭门,是进出溪口古镇的必经之路。穿过雄伟壮观的武岭门,眼前豁然开朗,呈现在眼前的便是溪口古镇大街,我们先后参观游览了蒋氏故居群体建筑和蒋母陵园。蒋介石出生地的故居别墅、祖墓宗祠、家庵等遗迹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这剡溪岸边的古镇大街上。蒋氏故居群体建筑包括文昌阁、丰镐房、小洋房、玉泰盐铺等。在去古镇的路旁,有一座“武山庙”,大门一侧有石碑,书写着“蒋氏故居”,镶在墙面上。文昌阁为古代“溪口十景”之一。原文昌阁建造于清代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1924年,蒋介石从广东回乡扫墓,见其楹栋倾斜,于是就请他的哥哥蒋介卿召集民工重建,至第二年造成飞檐翘角的两层楼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完工之日,蒋介石名之为“乐亭”,但溪口人仍称之为“文昌阁”。文昌阁改建后,成为蒋介石的私人别墅和藏书楼。1939年12月12日,6架侵华日机轰炸溪口,把文昌阁夷为平地,成为一片废墟。1987年,政府拨款,按原样重建,雕梁画栋,风姿胜旧。从文昌阁左边下来,有一所三间二层的小平房。这就是蒋经国住过的小洋房。小洋房与文昌阁有空桥相连接,两处基本成为一体。小洋房建于1930年,由于当时所用材料石灰和水泥均称为“洋灰”,又由于房屋模式依照西洋住房设计建筑,故叫“小洋房”。这房子背靠武山,面临剡溪,风景优美,环境清幽。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留学回来一家三口居住于此。各个房间用品陈列如旧。屋内有一石碑,镌刻着蒋经国手书“以血洗血”四字。这是蒋经国为被日本飞机炸死的母亲毛福梅所立。从文昌阁、小洋房下来至山脚,由此顺着沿溪街道往前行百米即到大街的“蒋氏故居”。蒋氏故居丰镐房是溪口最主要的景点,位于溪口古镇下街。蒋介石的住处为何起名为“丰镐房”,这要从蒋介石与易经的缘分讲起。众所周知,蒋介石是一个《易经》专家,“介石”从《易经》经文而来,蒋中正的“中正”是从《易传》传文而来。蒋介石的两个儿子:经国和纬国,取自《易经》和《易纬》。蒋经国,字建丰,蒋纬国,字建镐;周文王建都丰京,周武王建都镐京。丰镐房原有蒋介石祖传房屋六间。1928年,蒋介石扩建故居,发展成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的现有规模。进大门为一个天井。整个主建筑为传统的前厅中堂、两厢四廊的格局。楼轩相依,廊庑回环,墨柱赭壁,富丽堂皇。前厅门额横书“素居”二字。前厅及左右还有三个花园,有月洞门相通,天井中有金、银桂花树各一株,是宋美龄亲手所栽。而两旁则为东西厢房,东由宋美龄居住,西为毛福梅(蒋介石的元配)的所住。厅堂廊庑布满雕刻彩画。中堂称“报本堂”,是蒋家祭祖宗、拜天地之处,里面供有蒋家四代宗族牌位。堂门外走廊上有匾一块,上书“寓理帅气”,是蒋介石为儿子蒋经国40岁生日所书,以鼓励他能继承父业,以理服众,统帅万物。堂门两边楹联是蒋介石自写:“报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报本堂”是丰镐房整个建筑的中心。走廊两端壁上有两幅历史彩画,既反映了房子主人对这些历史题材的爱好和祈求飞黄腾达、吉祥如意的愿望,也反映了我国民间艺术的高超造诣。报本堂西边是蒋氏故居的西平房和蒋母王彩玉的旧居。旧居是中国式的砖木结构的二层楼。二层中间是王彩玉居室。此屋楼梯特殊,仅有一人之宽。而此楼有多个楼梯,据说是为了连络风水。据介绍,丰镐房为蒋介石分得的家产。1910年4月27日,蒋经国出生在丰镐房。丰镐房也是蒋介石原配、蒋经国母亲毛福梅遇难之处。“玉泰盐铺”是蒋介石的出生地,位于溪口中街簟场弄口。大门为石砌框架,门额上书“清庐”
评论留言